金泽概况    地理位置    桥乡特点    生态环境    交通状况    
桥乡历史
传统文化
金泽名人
古桥介绍
 
 

 

 

    金泽是上海的西大门,跟浙江省竟一河之隔,金泽河流弯弯,历史悠久。诗人韦庄诗句: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这诗句对金泽水乡是极好的写照,凡是到金泽水乡的游客,都说景色美丽,应当到金泽去养老。金泽的春水,碧蓝天更绿,人在游船中,听春雨淅沥淅沥而进入梦乡了。


1、金泽古镇形成

    据《金泽志》记载:金泽东林寺建于东晋,是金泽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,约建于公元420年,当时还没有金泽镇。因东林寺规模宏大,进香的人多了。渐渐有买卖的集市,这是中国古时:先有庙,后有镇的建镇形式。在金泽的南首,集市规模愈来愈大,于唐宋时期,在金泽白米港一带,集市日渐扩大,名曰:白苧里,跟当时的青龙港,即现在青浦的白鹤镇,成为江南农产品较大的集散地,青龙港在当时有小杭州之称,而白苧里虽比不上,但也相当繁荣,有酒楼和街坊。南宋皇帝赵构到金泽,在大寺基建造颐浩寺,规模大于东林寺。后青龙港因吴淞港沙泥淤积,慢慢萧条,那白苧里也逐渐消失,集市转移到北胜浜,即金泽塔汇桥市河交错处。

2、金泽地名来历

    金泽原地名为白苧里,因所在白米港一带,盛产大米、棉花、苧麻,就这样根据地方特产而得名为白苧里。当时金泽文人,对白苧里这地名,感到没有文采,这白苧里的字,有苍白之感,后来就改为金泽,这金泽地名的来历,有两种传说:

 1)据《金泽志》记载:有穑人拾石为金之语。这传说,是讲一位农夫,在行走时踢到一块石头,他弯腰下去,将这石头拾起,仔细一看,却金光闪闪,原来拾一块金子,农夫欣喜万分。这为谐音,就称作金泽,其含义是金色的稻谷,盛产鱼米的水乡泽国。

 2)相传有一个穷秀才,德才俱佳,他赴京赶考,一路上饥寒交迫,在行走中体力不支,被泽草绊倒,他挣扎着爬起来,眼前出现闪亮的金光,他细心一看,原来是一块金子,解决了他赴京的盘费,真是天助人也。在泽草中拾到金子,后这秀才将镇名称为金泽。

3、金泽镇名来历

    据地方志记载:唐宋至五代时期,有逃难者来镇集居。唐玄宗时安史之乱,东都洛阳被叛军安乐山占领,后史思明称帝,战争连年不断,百姓纷纷难逃,河南、河北的老百姓在逃难中,受尽苦难河折腾,沿途死亡很多。能够逃到南方,逃到青浦一带的为数已不多了,有一些带足川资的,能荣幸地活下来。当时有一批人逃到金泽,感到环境优美,物产丰富,就寄居下来,如当时金泽的费姓大族,有费辅之建经堂之说,这费姓就是唐时难逃而来的镇民。南宋皇帝宋高宗被金兵追击,被迫南撤。金兵侵宋,行动野蛮,一路上烧杀抢劫,中原百姓跟随宋军一路南逃。宋高宗带兵驻歇金泽,认为金泽四周巨浸,为兵家驻守之地,在金泽逗留一月有余,一些跟随而来的百姓,就在金泽落脚。据传金泽杨舍村,就是随宋军而来定居的杨姓,而成为杨舍村,有杨二庆等人,在明代时中举,成为朝廷官职。他们在唐代、宋代逃难到金泽而定居的,开始以捕鱼为生,也有耕种为生,稍有积蓄的就经商,有一定文化的就教书,使金泽的人口渐多,经济渐富,逐步成为桥庙古镇。


    新金泽四个古镇的管辖变化,在半个多世纪以来,有过几次撤并。从1934年起,金泽为金泽区,下辖金泽、西岑、商榻三镇。1947年起,金泽撤区为镇,西岑、商榻各自为镇,不属金泽管辖。1949年江南解放,又恢复为金泽区,但商榻划给昆山管辖。1956年金泽撤区为乡,西岑、商榻各自为乡,并划出金泽、西岑的部分行政村,建立莲盛乡政府,商塌仍划归青浦。至90年代,又各自为镇。20043月,奉青浦区撤并的指示,成立新金泽镇政府,管辖金泽、西岑、商榻、莲盛,新金泽人民政府设在金泽。

 

 

 


天王阁桥


迎祥桥


万安桥


普济桥


放生桥


如意桥

 

 
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支付宝说明 友情连接
2008 版权所有 金泽旅游信息网 金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43223号-1
本网页公布的电子邮址是为宣传旅游公司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而设,不适合用于任何其它商业目的。
联系电话: 021-59260881 联系传真:021-59260881 联系电邮:qpling@jinzetravel.com
地址:青浦区金泽镇金溪路171弄8号
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浏览本站
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282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