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泽概况    地理位置    桥乡特点    生态环境    交通状况    
桥乡历史
传统文化
金泽名人
古桥介绍
 
普济桥--赵孟頫吟诗怀古
 

  

  

   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,是全泽最古老的右桥之一,因桥畔有圣堂庙,故俗称圣堂桥。建于南宋,即公元1267年,明清两代作过重修,加置石栏,为单孔石拱桥,桥长26.7米,桥高5米。古时桥顶处,有木框架子,装置木门,晚间关闭木门,为使两岸镇民的安全。  
   
普济桥的建桥设计,很有讲究,它的拱圈砌置,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,它的石料,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,都用珍贵的紫石,有紫色的光彩。每当雨过天晴,阳光照射桥上,紫石发光,晶莹光泽,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。桥下的石砌拱圈上,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,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,庄重有力,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。此桥与镇北的万安桥,在建造年代,建造式样和使用石料等方面,都很相近,故被称为姐妹桥这是金泽乡民对古桥的特有感情。  
   
金泽古称桥桥有庙,庙庙有桥的建镇特点,区别于江南其他古镇,现引录民谣一首:五月石榴红堂堂,圣堂桥相对圣堂庙。桥上无有龙门石,一个桥名三条桥’”。这首民谣以朴素的文字和抒情的笔法,描写五月盛开的石榴花,引出古镇桥桥有庙的特点,桥上没有龙门石,可笔锋一转,道出了一座桥中有三条桥即圣堂桥的东西两端,各有一座小的引桥,这是古桥的结构特点,是江南古桥中所少见。  
   
普济桥在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它经受风风雨雨,看到的历史变迁,真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。赵孟頫是宋代后裔,赵匡胤(yin)第十三代孙,著名书画家,他43岁时,遭受南宋亡国之痛,一度谐夫人管道升,隐居金泽颐浩寺,以抄写经书,作些书画来苦渡时光。每当明月当空,夫妇两人来到普济桥,赏月散步,借景消愁,常怀念岳飞抗全保国精神,对月朗诵岳飞的《小重山》词:昨夜寒蛩(qiong蟋蟀)不住鸣。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独自绕阶行,人悄悄,帘外月胧是。白首为功名,旧山松竹老,阻归程。欲将心事付瑶琴,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?这是岳飞的一首抒情诗,用梦境烘托,抒发了不能为国出力的悲痛心情。当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,统治朝政,打击爱国将令,国家笼罩阴影,目睹山河破碎。岳飞的抗全爱国情思,用瑶琴弹奏,来抒发表露,可支持的很少。他无比仇恨那些贪生怕死的卖国贱。赵孟俯夫妇两人,对《小重山》诗词,边吟诵流波动,常常是泪滴满衫巾。  
   
当时管道升,家住青浦小蒸镇,坐船到金泽,不用半天对间,故常来常往。管道升为安慰丈夫,陪同他到青浦境内游览,当时青龙镇,即现在的白鹤镇,盛极一时,万商云集,夫妇两人前往投宿,追念韩世宗、梁红玉夫妇现人的抗全战场,以示对南宋的思念,这普济桥是典型的南宋遗物,赵孟頫夫妇两人不停地在桥上来回,一遍又一遍抚摸桥栏,以示珍惜,以示怀念。赵孟俯常临写岳飞的豪言壮语还我河山字体巷劲,顽强有力,以表达他的爱国思想。  
   
据传宋代的韩世忠,明代的刘伯温,清代的乾隆,当代已过世的陈云副总理,都有登桥游览之记载。很多名人的足迹,反映了古桥的历史价值。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:论上海古桥之大,惟朱家角放生桥;论上海古桥之古,当推金泽普济桥。  
   
金泽普济桥有:上海第一桥之誉,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的保护单位。并已列入《上海辞典》、《中国名胜词典》条目。

  

  

 

 
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支付宝说明 友情连接
2008 版权所有 金泽旅游信息网 金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43223号-1
本网页公布的电子邮址是为宣传旅游公司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而设,不适合用于任何其它商业目的。
联系电话: 021-59260881 联系传真:021-59260881 联系电邮:qpling@jinzetravel.com
地址:青浦区金泽镇金溪路171弄8号
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浏览本站
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2828号